台灣明年上市!免戴安全帽用方向盤操作三輪電動機車 Lean 3 試駕體驗
5月時,自由汽車頻道試駕過雪鐵龍 AMI,這款車儘管可愛,在歐洲只要年滿 16 歲就可以駕駛,無奈台灣無對應法規,在台灣只能作為展示用。在都會區或許更需要這樣的小型交通工具,改變目前的用車模式,這也是世界各地的另一股小車趨勢。
Citreon AMI 在台灣無法掛牌上路。
曾擔任 Toyota 工程師的谷中壯弘,提起本人或許多數人陌生,但如果提到 Toyota 的 i-Road 三輪電動車,一定印象深刻,當初網路上謠傳「i-Road 一台 5 萬元」,後來證實是假新聞,谷中壯弘就是當時 i-Road 的總工程師,後來也曾主導開發 C+pod、C+walk 等產品,他也從這樣的小型移動載具看到潛力,讓他離開 Toyota 之後,在 2022 年時成立 Lean Mobility,試圖找到適合都會使用的小型電動車。
【Lean 3 相片集】
根據資料指出,一輛汽車雖然有 4-5 個座位,但多數時候平均乘車人數只有 1.3 人,也就是說多半時候都只有駕駛一人在車內,卻占用了相當大的面積,除了增加道路負擔,也衍伸出難停車、常塞車以及大量的碳排放問題。因此 Lean Mobility 希望透過縮小交通工具,找到適合都市交通的新模式。
小巧的 Lean 3,明年下半年有望在台灣上市銷售。
Lean 3 就成為 Lean Mobility 的第一款電動車作品。Lean 指的是「傾斜」,意思是這款車有著傾斜轉彎卻不會翻覆的能力,3 則代表著前 2 後 1 的 3 輪車。
Lean Mobility 以台日聯盟體制,成功獲得融資 28 億日圓進入量產準備,目標在第 5 年時,達到 5 萬輛以上產能,鎖定台灣、日本與歐洲市場,更打算在 2025 年下半年,將台灣列為 Lean 3 上市的首發地,售價可能會訂在 20-30 萬元之間,採直接銷售方式,未來更有望提供回購服務,車主可把自己的 Lean 3 再賣回 Lean Mobility,換購 Lean Mobility 新款電動車。
由於 Lean 3 目前都仍在開發階段,這次試駕到的 Lean 3並非最終完成版,在無法領牌上路的情況下,試駕是遵守規定在飯店封閉式室外停車場進行。Lean Mobility 未來將會以 L5,也就是汽缸總排氣量逾 50 立方公分或電動馬達及控制器最大輸出馬力逾 5 馬力, 或其最大車速逾 50 公里/小時的 3 輪機車認證,在台灣上市。
側邊有一個心電圖圖案,是 Lean Mobility 想表現出 Lean 3讓人心動的感覺。
作為一輛都會交通工具,Lean 3 擁有相當小巧的車身體積,2,470mmx970mmx1,570mm 車身尺碼 ,相較於一般汽車的 4,500mm 車長,Lean 3 足足少了一半的車長,不到 1,000mm 的車寬,比起現在車寬動輒 1,800mm 以上的汽車,Lean 3 也占盡優勢。這樣的小尺碼優勢,以台灣目前的汽車停車位來看,足以讓 2 輛 Lean 3 同時停放。
窄車寬設計,駕駛雙手就可以摸得到兩側 A 柱,兩側的三角窗設計,也可避免轉彎時撞到行人穿越道的路人。
儀表板位於右側,高階車型可能會加入觸控功能。
作為三輪電動機車認證,Lean 3 大概除了雙人座配置,是以類似機車的前後座方式乘坐,其他部分都有著汽車的設計元素融入其中,像是有兩個座位都有三點式安全帶、後座還具備 ISO-FIX、車頂篷的設計,不用另外戴安全帽而弄亂髮型,下雨天也不需要穿雨衣,車內更具備半圓形方向盤、按鍵式排檔、電門/煞車踏板,以及足踏式駐車踏板等汽車的設計元素,就連空調也是上市版本的配備之一。正式版本推出時,還會在高階車型提供天窗的配置,而右方的儀表板,在高階車型上則可提供除了時速、電力等資訊外的觸控功能。
前座座椅可透過手動調整椅背角度,與椅面前後滑移,受限於車身尺碼,以 177 公分的身高坐在後座,頭部空間與膝部空間都略為急促,一旁則提供一個杯架做使用,不過考量到這是一款都會用小型交通工具,乘坐時間通常不會太久的情況下,比起坐在機車後座還得配戴安全帽,Lean 3 後座已經勝出許多。
後座雖稱不上寬敞,但作為市區代步乘坐已足夠。
Lean 3 採左側單邊車門開啟,前後座駕駛與乘客一律從左側下車,雖然也有試乘者認為應設計在右側避免造成開車門時的意外,但考量台灣汽車駕駛仍是從左側開啟車門的情況下,Lean 3 仍以左側單邊車門進行開啟。
充電孔位在車輛左側,AC200V 的充電時間為 5 小時。
Lean 3 採後輪驅動,配備 8.1kWh 容量磷酸鐵鋰電池,WLTC 測試滿電續航力 100 公里,極速可達時速 80 公里,使用 AC100V 的充電時間 7 小時,AC200V 可縮短到 5 小時,這樣的續航力,對於 Lean 3 產品定位在市區使用,絕對綽綽有餘。
在主動式車身傾控制技術加持下,讓 Lean 3 不會因為轉彎幅度過大而翻倒。
Lean 3 的續航力與動力都可滿足市區代步需求。
由於採用了主動式車身傾控制技術,最高可達 28 度的情況下,可以避免因為轉彎所造成的車輛翻覆問題,實際坐在車內駕駛,方向盤只需要轉半圈就可以轉彎,有著類似機車轉彎的感受,對於第一次駕駛到這輛車的人而言,的確是頗為新奇。
Lean 3 仍正處開發階段,還將有修改與調整之處,更因為 Lean 3 同時有機車的靈活小巧,以及汽車的車艙包覆,也沒有需要戴安全帽或穿雨衣的困擾,若是明年下半年正式在台灣推出,除了改變道路生態,也將衝擊交通部在多元車輛的法規。
更多試駕影片
成為粉絲,看更多汽車情報->《自由時報汽車頻道粉絲團》